“两个孩子今路过拿了牛奶,已批评教育过,放了5元钱(作为牛奶钱),抱歉。”这两天,一张留言条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分享,并得到网友一致点赞。“孩子一时调皮拿了牛奶的行为我们能理解,孩子家长的做法更值得点赞,我们一家都被感动了,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事例。”4月12日,诸暨的陈女士讲述了留言条背后的温暖故事。(4月13日《绍兴晚报》)
虽然并没有找到那位家长,不清楚纸条背后的故事,但是从这短短24个字的留言中,已经读懂了这位家长的正直和明理,以及其展现出的正确的教育理念,那就是负责、担当和智慧。
孩子私自拿走了别人的牛奶,可能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,并非主管恶意之举,但是这毕竟是一种错误行为,也给别人造成了影响和损失。对于这种行为,一些家长往往采取两种极端行为,要么对孩子非打即骂,采取暴力管教,要么对这种行为置之不理,不管不问。甚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默许,不管是打骂还是默许,都是错误的教育行为。前者不仅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,甚至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和抵抗心理,不利于亲子关系和谐,至于后者,对孩子错误置若罔闻,无疑是对孩子错误的纵容,久而久之,很容易导致小错变成大错,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,因此,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,都会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。
正确的方法应该是,发现孩子犯错,先不要动怒,首先应该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误的。其次,要及时与孩子沟通,了解这种行为背后存在的原因,是孩子真的需要,还是一种玩乐的心理,从而做出正确的应对。如果孩子想喝牛奶,不妨满足孩子的心愿,如果孩子仅仅是因为好玩,出于恶作剧而为之,则应该进行批评教育,摆事实,讲道理,使其明白拿别人东西给别人造成的影响,给自己带来的危害,从思想上认识错误,行为上加以改正。
这位家长就是这样,发现孩子犯了错,不袒护,不包庇。积极面对,敢于负责,主动承担,不仅留言道歉,还积极给予赔偿,我们能够想象出,这位家长在背后对孩子耐心教育的场景。这种行为不仅为孩子做出了正确的榜样,也是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。
教育是门艺术,需要智慧和技巧。这种留纸条道歉并且赔偿的行为,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,也给孩子传递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。这种言传身教可以视为一种教育智慧。(刘剑飞)